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ID版面規劃,頁面邊界設定vs版面格點設定

過去QuarkXpress和PageMaker利用頁面邊界設定版心的方式(這裡是指通稱的版面,而非指頁面),而InDesign除了提供頁面邊界設定外,更提供版面格點的設定功能(版面格點最初譯為柵格)


由於西方語系以羅馬字母構成,字母本身有不同的字寬,因此西式排版以頁面邊界作為規劃版面的最初設定,這種版面設定是由先定義版面的分欄架構,然後才是定義文字框內的階層樣式,再利用字元樣式、段式樣式來指定文字外觀,通常只有一個基線作為文字對齊的基準線。(由外向內的架構原則)


而東方語系的文字構成大多以方塊字為主,在版面規劃設定時,應該先決定頁面中最大面積的文字肌理版面,這個肌理是指由多數的文字組合(內文字形、大小、行距、行數、分欄等)元素所構成,日文的組版稱為「文字組」。這個「文字組」裡的字裡行間,表達了閱讀情緒的質感與可閱讀度。


使用版面格點可以預先規劃更嚴謹的主頁頁面,版面格點就像預先在版面畫上已定義好的「稿紙」,格點內可定義文字字形、字距、垂直水平值、行距等文字屬性,還包含行字數、行數、分欄等「文字組」數值,最後才決定版面邊界留白的設定。在「版面格點設定」中,輸入的數值設定會以版面格點方式顯示預覽。這種文件頁面的產生方式,是日本語組版中版型規劃最好的使用方法,當物件被柵格吸著固定的情況進行版面編排,不僅正確、標準化而且快速有效率。(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規劃原則)


其實這兩種的版面設定方式各有利弊,全看使用者如何運用。如果是雜誌、書籍等以文本體裁為重的版面規劃,需要事先定義主頁、樣式,較長的文字流時,建議使用「版面格點設定」。另外,如果是以視覺為重點的廣告、DM強調靈活的版面配置,需要即時性處理,樣式設定侷限一次的有效性,而且是較短的文字時,版面分隔的形式使得設計變得自由容易,建議使用「頁面邊界設定」這樣你就明白為何InDesign提供兩種版面設定的用意了吧!

文字間的間隔(字間)

文字的正常字間:以文字設計已預留安全空間的「假想體」,因此在排版時不需隔空(0)的字間打出,文字的字間即為正常。

字距微調(Tracking)
字距微調會將固定的間距,插入選取文字中兩個以上的字元之間。
通常使用字距微調來調整一個單字、或是一整個文字區塊中的單字間距。

特殊字距(Kerning)日文稱:字對調距
特殊字距控制了兩個字元之間的間距。可以手動控制特殊字距,或啟動由字體設計師內建在字體中的特殊字距(InDesign:Optical 光學/視覺,Metrics - Roman Only 英文基準/和文等幅,Metrics 測定基準/等幅)。

平均放置(齊邊)
用於調整放塊字文本的間隔。日文稱「均等割」或「均等割付」。為了齊邊所有的字符都被調整了。可以當成文本為單位的對齊。一般用於人名表。

文本擠壓(Tsume)
由於中文的方塊字還是把標點符號和括號以外的字符都放入等寬的框格中,當文字本身不是全寬的方塊字時,例如「日」字,通常是選用「替用框格字體」來置換使用(市面上的中文字沒有「替用框格字體」的設計),或是透過應用程式(InDesign、Illustrator)的「擠壓」 來調整非全寬字符的字距。或是利用「擠壓」來加強文本的文字緊密度。

Tab定位調整
若要輸入一個以上空格時,請使用定位(Tab)。

如何借用「日式組版規則」來幫助中文組版

從文字組版的角度而言,要學習InDesign 先複習傳統排版的語彙與排版進程
→再深入了解「日本語文書の行組版方法」(JIS X 4051:2004)
縱使中文組版只利用到「日式組版規則」的十分之一,但仍值得學習。

段落裡的換行處理

懸掛標點(或稱避頭點)
把字符(通常是句點或是逗點等符號)放置在行的右界線(末尾)外,靠左懸掛。

禁則設定(或稱禁排集)
指某些字元不能放在行首或行末,某些連字不可分行的禁則設定。

移上處理(先推進)
把不能放在行首的字符,移至上行的末尾。另一種情況是為了不能放在行尾的字符,不出現在行尾,將下行的字符調上來。

移下處理(先推出)
把不能放在行末的字符,移至下一行的開頭。另一種情況是為了不能放在行頭的字符,不出現在行的開頭,將上一行的字符調下來。

不斷行(分離禁止)
設定文字句以不斷行方式處理。

分離禁止處理
在日文中有預設斷字規則,勾選定「分離禁止處理」即依照軟體內定值的某些字符即不被分離。

組版規則
現有的中文DTP組版軟體,幾乎全部是美國軟體上加上日語組版軟體後製成的。原有的西方組版規則與日文組版規則間有相互衝突的部份,齊行(justification)原是只西文的文字調節,與日文的字數齊行是截然不同的。西文中沒有文字排列那種概念,日文中的文字是正方形的。鉛字(font)設計的前提是正方形字體,只有增減活字才可調整行長。

DTP組版軟體通常是以“所見即所得”(WYSI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形式在顯示器屏幕上來調的,所以難以全部统一。如果調整得多,再校對後的修正(加减文字)就需要從頭重做。DTP組版通常以完整的原稿為前提,而這種要求恰恰是不可能辦到的。

有許多不符日本原有的傳統組版規則(不一定是成文的規則)的操作方法,組版工作人員之所以不掌握組版規則知識,就是因為他們誤認為只要能熟練操作電腦就可以組版的緣故。現場操作人員往往對電腦操作技術有興趣而從不關心組版規則,也不留意教育訓練場所。

《JIS X 4051:2004日本語文書の行組版方法 》中清楚列舉組版規則基準,且已裝入各種組版軟體中。而已經制定的《日本語文書の組版指定交換形式》的日本工業標準(JIS X 4052:2000)。其目的是使用電腦,作者、編輯人員、組版員在操作各階段發送必要的指令(command)就能交換包括組版信息在內的各項文件(file)。它不必考慮各部門所擁有的書體如何,就可選定相似的書體來輸出。

目前DTP組版雖為達到到出版界所要求的組版質量,但大多仍採用DTP組版。要防止組版質量下降,取决於轉型的改良和組版人員的教育訓練。

從全數位製作流程中最重要的幾點改變

1.出版媒體的改變(內容結構)
從單一出版到多重出版的改變
A.正確一致性的內容(校對、譯名統一)
B.多重出版的順序性(媒體指定)
C.文件的結構(預先設定)到頁面的元素→未來XML預作準備

2.色彩管理的改變(圖像色彩)
A.從過去藉由攝影師、專業分色師掌握正確的色彩
 到數位製作如何掌握到正確的色彩管理?
B. Adobe RGB→Japan Color 2001(CMS)
C.台灣的色彩管理?  Adobe RGB→Taiwan Color 200? 

3.字型環境的改變(字形格式)
A.從製版端「還原系統使用字形」到製作端「PDF內嵌字型」達到使用字形的一致性
B.跨平台的字形格式OTF→Windows使用者
C.OpenType的功能(反應在英文連字、日文連字等功能、異體字等功能)

4.PDF的工作流程
A.製作端和製版端環境的一致性(使用事先PressPDF的預設值)
 PDF/X-1a和PDF/X-3a(國內未推廣)
B.數位性的校正:免費的Adobe Reader和紙本列印→使用Acrobat標注校正(減少紙張的應用)
C.數位版權管理(PDF保全)

我的InDesign學習經驗

從InDesign 2.0開始,我就覺得那不是一個好學的軟體,到現在還是有股痛的感覺,我曾是Quark的忠實擁護者,也自視為是專業的組版工作者,遇到Adobe InDesign才驚覺認識到真正的專業組版軟體。

我是從InDesign英文版+CJK套件軟體著手學習的,雖然這並不符合Adobe公司所建議的使用方式,但也同時避開了中文翻譯「雞同鴨講」的困境。雖然沒有受到莫名中文翻譯的影響,但在學習InDesign +CJK套件的過程中,為了查找日文直譯的英文拼音也費了不少時間。

就我所知,日本Adobe公司針對InDesign的日本語版投入不少心力的研究,其中依循JIS X 4051:2004「日本語文書の行組版方法」 為軟體應用的基石,成為InDesign的文字組版重要的規則運用,使得日文、漢字、歐文、數字、符號⋯⋯等文字記號可以優雅而有效率的並存相容;而同是使用漢字(正體字)的台灣也因此享受其研究開發的成果。(台灣在文字研究和組版應用明顯不夠用心)2005.3.11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Postscript 和 OpenType

Postscript
Adobe公司於1985年發表Postscript文件描述技術,並以此技術創造了Postscript字,它是利用四個控制點來描述一段曲線,是目前公認描述外框字中最好的方法。其優點有處理速度快、記憶空間小、任意放大縮小、可旋轉、傾斜變化等,PostScript已是字型的主流,多半運用在雷射印表機及網片輸出機上。
  • Type1字形:大部分的英文、中文、日文、韓文等Postscript字形都採用這種格式。
  • Type3字形:早期的Adobe字形格式之一,早期的字形廠商都只能製作Type3字形。
  • Type4字形:特別針對日本的字形市場需求而將Type1字形做修正,目前大部分的日文Postscript字都採用Type4格式。
  • CID字形:Character ID的簡稱,Adobe公司於1994年發表,主要是為了台灣、中國、日本、韓國等雙位元語系的國家文字。架構比Type1字形簡單,直接由CMap檔案去對應字形的外框資料及列印,必較節省記憶體的使用

OpenType
OpenType則是由Microsoft與Adobe於1996年所共同制定的一套跨越PC與MAC電腦都可以使用的字型最新規格。OpenType以Unicode為基礎,納入TureType與Adobe Type1字體,原理是將字形所需的外框、點陣、TureType、Type1字形,全部放在一個字型檔案中,是一套單一字體資料結構。由於改用Unicode編碼,對於二位元的中日韓語文有更佳的支援。另外OpenType也支援異體字及文字與符號歸類功能,可搭配使用Adobe InDesign 字符(glyph)的應用,增加了排版的美觀與自主性與多國語言編排的可能性。

異體字「外字」的組版

ISO10646及UNICODE(國際標準廣用碼)目前共收編26,783個漢字,其中22,892字係納入CNS11643(國家標準中文交換碼,定義48,027字的字碼)第1、2字面及第3字面的6,073字、第4字面的2,975字、第5字面的395字、第6字面的196字、第7字面的133字及第15字面的86字。目前台灣兩大造字廠商(文鼎、華康)某些常用字形的造字量已達UNICODE 3.0所收錄的字數(大多數字形的字數為14,650個常用字),其中未被收錄的字符則稱為「外字」。

1.異體字的使用可以利用軟體內的「異體字功能」做選擇輸入。
2.「外字」字形的安裝,例如:文鼎明體外字。
3.Illustrator 作成外字物件,在文字行中插入外字物件。
4.使用SING做「外字」字形登錄。

異體字功能介紹:
1.自由連結字(自定連字)dlig
2.半形(一半寬度)hwid
3.全形文字 fwid 
4.交替註釋(交替註釋)nalt
5.等比例寬度(均衡寬度)pwid
6.傳統類(繁體)trad
7.直排 vert
8.訪問替代全部字元(全換接觸)aalt

CNS11643碼在符號的使用上明顯不符所需。其中以學術符號的應用最為明顯、另外針對社會上通用的記號收錄也明顯不足。比較UniCNS和UniJIS的碼位,即可發現在符號的應用上比不上日本。

異體字(替代字符)

所謂「異體字」,是指在一個標準字體(正體字)標準下,與此正體字的音、義相同而形體有異的字。字的形體通常因約定俗成而用異體字,在習慣的稱為:某字的「或體」「俗體」「古文」等。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其中最能具體表現其文字特性的,應該就是「異體字」。

在亞洲的為數眾多的方塊文字(一個文字代表一個字意),同一個字意的文字在亞洲便有不同的書寫方式(歷史發展的相互影響),甚至是同一地區也都有正體字、俗體字的分別。最近公佈的Unicode 3.0版本,已經將台灣、大陸、日本和南韓所使用之漢字整理整合成獨立的中日韓認同表意文字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並予以編碼,使得亞洲幾個主要使用漢字的國家,得以有圓滿的解決方案。

書體家族

「書體家族」指的是共用整體外觀的字體集合。 中日韓文字體設計,字體樣式名稱通常是由粗細(也稱為寬度)變量決定。 文鼎明體提供 6 種寬度:「Light」「Medium」「Bold」「Extra Bold」「Heavy」和「Ultra」。 華康明體則提供 6 種寬度:「W3」「W5」「W7」「W9」「W12」和「W14」(顯示的字體樣式名稱是依字體製造商而定)。歐文字體的字樣區分,則由「以字母豎線的粗細順序」「以字寬度變化」和「斜體」三個基本項衍生出該字體的書體家族。

書體的區分

中文書體從字樣上大致區分為四大類:明體、線體、書寫體、美工體等,明體字衍生自宋體字,線體字又可分為黑體、圓體兩大項。從筆畫的造型來看,明體字的直線寬橫線細,橫線在落筆開始處有如刀鋒,收筆處則像小丘般的三角形,如此才有字體左右平衡的古意美感;線體字的線條直橫寬度一致,結構便顯得簡潔單純而富有現代感。另外,書寫體則包含了楷體、隸體、行書、鋼筆體等各大家的書法體,美工體則包含了源自手寫POP字體、從各字樣演變的花俏有趣的字形和各種推陳出新字樣。
本文字體的選擇,多選擇使用細明、中明體、宋體字或細黑體、細圓體;而粗體、特體的書體則使用在強調語意的標題上;一般實用性的雜誌則多選擇使用細黑、細圓體字。文體特徵屬性決定使用的書體:具歷史感、文學性高的文體多採用明體、宋體;而現代感、商業性強的文體則選擇黑體和圓體字。文體的「易讀性」是很重要的,本文字體不宜選擇太粗,而標題字的選用則以相對本文字體的大小對比或是強(粗)弱(細)對比。

字體、書體、字樣的差別說明

「字體」指的共用一般粗細、寬度和樣式之字元(字母、數字、標點和符號等)的完整組合,例如: 12級文鼎明體_Bold 的粗體字。同音同義但字形有些許差異,稱為「替代字符」或是「異體字」。「書體」通常稱為字形系列或字體系列,指的是共用整體外觀,且設計使用之字體的集合,例如華康明體、華康黑體;而「字樣」是書體系列中之個別字體的不同字貌。

活字的等倍原則

文字的大小單位

中文字型的大小單位,過去鉛字時代慣用的單位為「號數」,照相組版時代則為「級數」(Q),桌上排版(DTP)時代則多改為「點數」(Point)。目前大部分的組版軟體的設定,可同時兼容「級」和「點」的設定。
1級等於0.25mm,1點等於0.3528mm,1級等於0.709點。「行間」的單位最好與「文字」大小單位相同,使用「級數」所對應的「行間」單位,則為「送齒數」一般稱為「H」,也就是1Q=1H。
過去以「號數」為字大小的使用特徵,是利用等倍大小的原則來完成組版,使用上常受限於現有號數字的大小,因此版面較具規律和整齊性。反觀現在以「級數」和「點數」的大小設定都可精細到小數點3位,較不受等倍原則的規範,版面也不容易做到整齊和規律。建議美術構成人員還是可以多利用「等倍原則」來構成版面。
另外現在的電腦組版,大多在螢幕前透過任意縮放來檢視版面的構成,較無法認知文字的真正大小,一般會透過原寸列印來感受實際文字的大小。

文字的種類


中文組版的書體內容的構成,絕大部分是方塊字的漢字、標點、括弧號所組成,其中也包含少數平片假名、圈數字、特殊符號等東方語系的字符;一般行文的同時也會兼用數字、歐字等西方語系的字符。因此中文書體內容構成的複雜度,遠比西文組版困難,但跟日文組版比較起來,卻又容易了許多。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字間、字距與行間、行距


兩個書體之間的空值為「字間」,兩個書體字中線之間的距離則為「字距」,由於文字設計的「假想體」已預留安全空間的「空隙量」(5%),在排版時以不隔空(0)的字間打出,即為文字的正常字間。
多數的書體構成「行」,當多個書體超過「指定行長」時,則會在「行末」或「可能分隔點」換行。
首行的全角框底與次行的全角框頂間的空值稱為「行間」(行鉛),行與行之間基準線的距離則稱為「行距」或稱為「行送」。簡言之「書體的大小」加上「行間」的空值等於「行距」。
文字的行距基準線在Word(行距1)傳統照相打字(行距2)QuarkXpress(行距3)InDesign(行距1-3)皆各有不同。

歐文的字寬度與基準線系統


歐文書體的構造則與中文書體的「假想體」不同,每個字母所佔的Unit數不同,英文字母M字呈正方形,通常區分為18等份的Unit,也就是一個em unit,或稱為一個Em Box。歐文字體有5條平行基準線的設計。(一般而言一個全角字等於一個Em Box,但因不同的造字廠商而有不同。)

中文字的對齊系統與歐文基線(基準線)


在文字組版時所依據基準線,中文書體是「字中線」,歐文書體則是「基線」。字中線的位置位於中文書體的「假想體」的天地中間和左右中間的,是字距和行距數值的基準點。基線則是基本歐文組版時的所必須參照基準線,由於DTP桌上出版是針對英語系環境所開發,中文組版時通常會包含著歐文字體的使用,因此在兩個不同的基準線的混植時,有必要依實際情形做基準線位置的調整。中文的基線位置則在「假想體」天地高度的1000單位中,設計在880,120的位置上。(Adobe的方塊字體,設計在左下角座標為0,-120,右上角座標為1000,880,以1000為單位的空間。0,0為基線位置。)

文字基準線:英文基線,全角框頂(左),全角框底(右),ICF框頂(左),ICF框底(右)

文字的假想體字面與實際字面


漢字的基本造型通常都是正方形,在做字形設計時通常被包在一個假想的方格範圍內,這個方格稱為「假想體」。假想體也稱為全角字(全角外框),也就是現在電腦用語中的全形字。
「假想體」的正方形框內,則為書體的「實際字面」字樣,根據過去的「活字」的設計,文字的實際字面約佔假想體面積的95%,即使排版時字間都以不隔空(字間等於0)的密排打出,字與字之間也不會重疊連接。日文書體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實際字面」所佔「假想體」面積則介於64~89%之間,因此平、片假名的實際字面比漢字的實際字面來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