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松薛爾從事書籍設計已經超過15年的時間,經歷傳統照排、DTP桌上出版系統到全數位出版製作流程的轉變。有感於書製作經驗的快速流失,嘗試將有關書設計的知識、經驗以部落格形式整理,將有關中文(繁體字)組版規則的文字、文字組、版面設計、裝幀設計、數位設計、編集專案管理……等相關資料做有系統的彙整,同時介紹相關蒐集的設計範例。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ID版面規劃,頁面邊界設定vs版面格點設定
過去QuarkXpress和PageMaker利用頁面邊界設定版心的方式(這裡是指通稱的版面,而非指頁面),而InDesign除了提供頁面邊界設定外,更提供版面格點的設定功能(版面格點最初譯為柵格)
由於西方語系以羅馬字母構成,字母本身有不同的字寬,因此西式排版以頁面邊界作為規劃版面的最初設定,這種版面設定是由先定義版面的分欄架構,然後才是定義文字框內的階層樣式,再利用字元樣式、段式樣式來指定文字外觀,通常只有一個基線作為文字對齊的基準線。(由外向內的架構原則)
而東方語系的文字構成大多以方塊字為主,在版面規劃設定時,應該先決定頁面中最大面積的文字肌理版面,這個肌理是指由多數的文字組合(內文字形、大小、行距、行數、分欄等)元素所構成,日文的組版稱為「文字組」。這個「文字組」裡的字裡行間,表達了閱讀情緒的質感與可閱讀度。
使用版面格點可以預先規劃更嚴謹的主頁頁面,版面格點就像預先在版面畫上已定義好的「稿紙」,格點內可定義文字字形、字距、垂直水平值、行距等文字屬性,還包含行字數、行數、分欄等「文字組」數值,最後才決定版面邊界留白的設定。在「版面格點設定」中,輸入的數值設定會以版面格點方式顯示預覽。這種文件頁面的產生方式,是日本語組版中版型規劃最好的使用方法,當物件被柵格吸著固定的情況進行版面編排,不僅正確、標準化而且快速有效率。(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規劃原則)
其實這兩種的版面設定方式各有利弊,全看使用者如何運用。如果是雜誌、書籍等以文本體裁為重的版面規劃,需要事先定義主頁、樣式,較長的文字流時,建議使用「版面格點設定」。另外,如果是以視覺為重點的廣告、DM強調靈活的版面配置,需要即時性處理,樣式設定侷限一次的有效性,而且是較短的文字時,版面分隔的形式使得設計變得自由容易,建議使用「頁面邊界設定」這樣你就明白為何InDesign提供兩種版面設定的用意了吧!
文字間的間隔(字間)
如何借用「日式組版規則」來幫助中文組版
從全數位製作流程中最重要的幾點改變
我的InDesign學習經驗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Postscript 和 OpenType
- Type1字形:大部分的英文、中文、日文、韓文等Postscript字形都採用這種格式。
- Type3字形:早期的Adobe字形格式之一,早期的字形廠商都只能製作Type3字形。
- Type4字形:特別針對日本的字形市場需求而將Type1字形做修正,目前大部分的日文Postscript字都採用Type4格式。
- CID字形:Character ID的簡稱,Adobe公司於1994年發表,主要是為了台灣、中國、日本、韓國等雙位元語系的國家文字。架構比Type1字形簡單,直接由CMap檔案去對應字形的外框資料及列印,必較節省記憶體的使用。
異體字「外字」的組版
異體字(替代字符)
書體家族
書體的區分
字體、書體、字樣的差別說明
文字的大小單位
過去以「號數」為字大小的使用特徵,是利用等倍大小的原則來完成組版,使用上常受限於現有號數字的大小,因此版面較具規律和整齊性。反觀現在以「級數」和「點數」的大小設定都可精細到小數點3位,較不受等倍原則的規範,版面也不容易做到整齊和規律。建議美術構成人員還是可以多利用「等倍原則」來構成版面。
另外現在的電腦組版,大多在螢幕前透過任意縮放來檢視版面的構成,較無法認知文字的真正大小,一般會透過原寸列印來感受實際文字的大小。
文字的種類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字間、字距與行間、行距
歐文的字寬度與基準線系統
中文字的對齊系統與歐文基線(基準線)
在文字組版時所依據基準線,中文書體是「字中線」,歐文書體則是「基線」。字中線的位置位於中文書體的「假想體」的天地中間和左右中間的,是字距和行距數值的基準點。基線則是基本歐文組版時的所必須參照基準線,由於DTP桌上出版是針對英語系環境所開發,中文組版時通常會包含著歐文字體的使用,因此在兩個不同的基準線的混植時,有必要依實際情形做基準線位置的調整。中文的基線位置則在「假想體」天地高度的1000單位中,設計在880,120的位置上。(Adobe的方塊字體,設計在左下角座標為0,-120,右上角座標為1000,880,以1000為單位的空間。0,0為基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