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異體字(替代字符)

所謂「異體字」,是指在一個標準字體(正體字)標準下,與此正體字的音、義相同而形體有異的字。字的形體通常因約定俗成而用異體字,在習慣的稱為:某字的「或體」「俗體」「古文」等。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其中最能具體表現其文字特性的,應該就是「異體字」。

在亞洲的為數眾多的方塊文字(一個文字代表一個字意),同一個字意的文字在亞洲便有不同的書寫方式(歷史發展的相互影響),甚至是同一地區也都有正體字、俗體字的分別。最近公佈的Unicode 3.0版本,已經將台灣、大陸、日本和南韓所使用之漢字整理整合成獨立的中日韓認同表意文字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並予以編碼,使得亞洲幾個主要使用漢字的國家,得以有圓滿的解決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