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QuarkXpress和PageMaker利用頁面邊界設定版心的方式(這裡是指通稱的版面,而非指頁面),而InDesign除了提供頁面邊界設定外,更提供版面格點的設定功能(版面格點最初譯為柵格)
由於西方語系以羅馬字母構成,字母本身有不同的字寬,因此西式排版以頁面邊界作為規劃版面的最初設定,這種版面設定是由先定義版面的分欄架構,然後才是定義文字框內的階層樣式,再利用字元樣式、段式樣式來指定文字外觀,通常只有一個基線作為文字對齊的基準線。(由外向內的架構原則)
而東方語系的文字構成大多以方塊字為主,在版面規劃設定時,應該先決定頁面中最大面積的文字肌理版面,這個肌理是指由多數的文字組合(內文字形、大小、行距、行數、分欄等)元素所構成,日文的組版稱為「文字組」。這個「文字組」裡的字裡行間,表達了閱讀情緒的質感與可閱讀度。
使用版面格點可以預先規劃更嚴謹的主頁頁面,版面格點就像預先在版面畫上已定義好的「稿紙」,格點內可定義文字字形、字距、垂直水平值、行距等文字屬性,還包含行字數、行數、分欄等「文字組」數值,最後才決定版面邊界留白的設定。在「版面格點設定」中,輸入的數值設定會以版面格點方式顯示預覽。這種文件頁面的產生方式,是日本語組版中版型規劃最好的使用方法,當物件被柵格吸著固定的情況進行版面編排,不僅正確、標準化而且快速有效率。(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規劃原則)
其實這兩種的版面設定方式各有利弊,全看使用者如何運用。如果是雜誌、書籍等以文本體裁為重的版面規劃,需要事先定義主頁、樣式,較長的文字流時,建議使用「版面格點設定」。另外,如果是以視覺為重點的廣告、DM強調靈活的版面配置,需要即時性處理,樣式設定侷限一次的有效性,而且是較短的文字時,版面分隔的形式使得設計變得自由容易,建議使用「頁面邊界設定」這樣你就明白為何InDesign提供兩種版面設定的用意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